每到中午时分,一个骑着电瓶车的神秘大婶都会现身厦门软件园二期,收集垃圾桶中被软件园员工使用后丢弃的一次性餐盒。收来的废弃餐盒等待买家上门。
这则报道,估计能跌破无数人的眼镜。这些从“一次性”摇身为“N次性”的快餐盒,给人一种“食”网恢恢,又疏又漏的无奈感——看来,“盯着碗里,注意着锅里”的警惕范围还不够,需进一步为嘴巴安全“跑马圈地”。比如,筷子有毒否?汤匙“三无”否?餐巾纸卫生否?
时至今日,这些“小人之心”“度”出来的一个个“某某否”,基本都曾被印证为事实。而这饭盒恶心也就罢了,吐一吐照样过日子。万一有传染病呢?“回收再利用”的过程,能让人放心吗?
问题是被挖掘出来了,可新问题又来了:这些“N次性”快餐盒找不到监管大人——环保、卫生监督、工商等部门,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:收集经过使用废弃的一次性餐盒这事本身并不违反什么,而私下收集后交易的行为,则不属于他们的监管范围,即便能监管,也由于其隐秘性,监管起来也有心无力。
这样说来,监管的难,已是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”。那么唯有向市民发倡议了,标题就叫“戳戳更健康”:希望大家吃完快餐,养成“戳洞”的习惯——只要把快餐盒戳破,就没人回收了。